第594节
作者:
祈祷君 更新:2022-08-29 01:33 字数:5599
作为萧衍亲自教养长大的孩子,三皇子性格优柔,却不缺乏手段和才能。萧衍的儿子们也没有一个庸才,一旦下决心去做什么,便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萧纲也是如此,他首先秘密会见了禁军首领王林,也不拐弯抹角,而是直问他:
“父皇现在查抄光宅寺要用北府军,可北府军首领现在已经下狱,接下来查抄各地佛寺,会派谁去呢?”
这一句话,问得王林是冷汗淋漓。
北府军和傅翙的黑锅所有人都看见了,他们明明是奉旨查抄建康中几座大寺,可刚抄完光宅寺,其他的寺院就被地痞流氓之流借故搜刮一遍,还死了那么多人,别人抓不到那些流寇,便只能追究刘第和傅翙。
这还是治安最好的建康,若是丹阳呢?其他诸州呢?
要是他们禁卫军奉旨办事,还没抄动几座寺庙其他寺庙就被闻讯而来的歹人抢了,世人会不会觉得是他们抢了寺院?
“父皇受人蒙蔽,你们怎么也能跟着胡闹!这时候更应当劝谏才是!”
萧纲意有所指,“现在北府军已经幡然悔改,你们作为京中禁卫,就该承担起保护京中安危的责任才是啊!”
王林定定看了萧纲一会儿,经过剧烈的思想挣扎后,认命地躬身。
“但听殿下吩咐!”
在控制住了禁卫、北府军这两支京畿部队之后,萧纲和东宫才大刀阔斧的运作起来。
作为死忠派的傅翙一直不肯透露真相,萧纲也就熄了招安他的心思,先是指派北府军打着傅翙的名义,又去查抄了丹阳的寺庙。
因为没有刻意控制,经过两次骚扰寺庙,京中附近的乱民流匪都生出了趁势而为的心,直接去抢大寺庙是不敢的,但敲诈勒索并骚扰一些信佛的高门却是容易,也假借“替天行道”的名义袭击了一些小寺庙,引起一片骚乱。
建康城里也开始有贼寇抢劫上香的信徒、寺庙周边的商铺以及一些殷实的富裕人家,因为建康令傅翙被抓,无人主持京中治安,只能任由这些贼寇横行肆意京中。
在这种情况下,萧纲先是征召了管理建康对外门户的丹阳尹入京,以“治理地方不力”的名义将他先行扣押,在大部分人还没有明白过来时,禁军又以“保护京中官员家眷安全、免受贼寇骚扰”的名义,将谢举居住的乌衣巷、朱异居住的清平坊等地包围起来,禁止闲杂人等进出。
有刘第供认名单,当日参与皇帝密谈的诸位大臣相继被软禁,就连同泰寺都以“保护陛下安全”为由派出了禁军把守。
禁军首领王林知道,这次若是让萧衍“还俗”,他的性命就到了头了,更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亲自带兵巡视、把守同泰寺各处,就连飞出去一只苍蝇都要看看是公是母,更别提是人。
建康城中一下子就变了天。
出了这样的大事,朝中作为文武核心的几位官员都被“保护”起来,两万万的钱自然也凑不齐了,“赎身”的事也不了了之,国库里依然空空荡荡,每天有都兵卒和官吏到台城门口闹事。
在这种情况下,萧纲又奔走建康内外诸多佛寺,和国中一些豪族紧急商议,做出了紧急处置:
国中诸寺有感皇帝的虔诚,决定共同捐出寺中贮藏的“粮食”帮国家度过危机,并将今年寺田所出的所有粮食赈济施舍给为“赎身钱”出过力的百姓和官员,包括现在发不下来粮饷的士卒和小吏、以及寺院周围的百姓。
和这些佛寺有关的豪族、高门,也以“信徒”的名义响应佛门的“捐献”,率先捐献出一批粮草和财帛,用以发放今年朝中官员、将领、士卒的俸禄,等于用自己的钱弥补了国库的空虚。
此外,为了防止各地流民贼寇趁火打劫,这些豪族自发派出家中家丁、甲兵保护佛寺和寺田、僧只户,号称“护法”,既是“为国护法”、也是“为佛护法”。
如此“仁举”一出,举国上下交口称赞。
现在虽然才刚夏种,但现在国中每一块僧田里的出产都是要施舍给百姓和官员的,谁敢动僧田就是与国为敌,就连乡野间的乡勇都自发防御宵小作乱,更别说京中了。
一时间,整个局势完全扭转,本来该抨击佛门抢夺人口、霸占国田的“抑佛”之乱,却变成了佛门“为国奉献”、百姓“为国护法”的感人事迹。
这件事大部分官员都不明所以,什么北伐大势、什么赎身换钱、什么佛门改革对他们来说都是天书一般遥远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皇帝现在年纪大了老糊涂了、又死了个儿子跑了个儿子,连性情都大变,好生生搞什么“出家”,惹出这么多动乱。
好在三皇子萧纲力挽狂澜,先是平息了佛乱,又从佛门和豪族之中搞到了支持今年和来年的经费,还解决了底层官兵和吏员因俸禄引发的罢工与闹事危机,实在是个有为之人。
这么一场大乱,全靠萧纲带着东宫官员顶住了,既没有死人也没有被抢几户人家,这不是有能力,还能是谁?
哦,也不是没有死人,那个明明外表忠心却怀有叛逆之心的建康令傅翙就被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了。
要不是北府军首领阳奉阴违弃暗投明,谁能知道这个天子的纯臣居然这样贪婪,皇帝一出家就引兵作乱,想要为趁机敛财?
还差点危及朝中其他大臣,要不是殿下派出禁卫保护京中各达官贵人的住处,怕是现在这些人家都被傅翙带着的流民贼寇抢劫一空了!
脑子不太清楚的,自然只能看到这些层面,甚至为傅翙的死拍手称赞。
而脑子清楚点的,联想到傅翙之子在这之前便被封为“中书通事舍人”,傅翙被关押之前全家离奇消失,就能察觉到其中恐怕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政治博弈。
而对于被“保护”起来的这些官员来说,这些日子更是度日如年。
一开始,他们以为这都是一场“误会”,是三皇子与他们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再加上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掺和抑佛这种倒霉事,干脆就装聋作哑,假装“身不由己”抽身事外,避开这一场乱事。
除了谢举、朱异等尚有能力的臣子还在暗地里积极联络各方、了解情势外,其他被“托付”的官员还能泰然自若地在家中安抚小辈们。
可随着北府军首领刘第被放出,丹阳尹被关押,傅翙被“斩首以儆效尤”的消息传来时,开始有人意识到不对了。
然而这些人是京官,不是地方豪强,能拥有的家丁护院人数有限,怎么可能冲破禁军的“保护”出去打探情况?
连禁卫都已经倒戈了,还有哪方是可以信任的?
万一一走出去就被当做傅翙乱党一并杀了……
在这种情报完全无法投入、信息不对等,外面又有傅翙身死压力震慑的情况下,被软禁起来的“知情者”都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萧纲也不敢动王、谢两家,但京中大半高门见势不对,多半都已经倒向东宫,底层官员感激萧纲解决了他们的糊口问题,对他也是感恩戴德,即使谢举出来也大势已去,更别说乌衣巷被重重包围起来。
而作为最能“审时度势”的朱异,在被困半月后也不得不倒向了萧纲,他和谢举不同,只是末流士族出身,没有他那么大的人望,萧纲不敢动谢举,让他在家中“暴毙”却是能的。
然而因为被胁迫的这些日子实在太过不堪回首,朱异能对萧纲有几分“真心”,也不得而知了。
原本该推动下去的“新币”,也在这种急转直下的局势下停滞了。
道门所铸的新钱,说到底是一种合金,需要铁、锌、铜、锡、铅等多种金属,之前需要的铁是第一次赎身钱所得,但铜和锡全是皇帝提供的。
萧衍这次“出家”,是准备借“赎身钱”废除市面上大部分的铁钱,再利用各地抄没的铜佛、锡器为铸造新币提供材料,如此一来,佛门的田地粮食和金银充盈国库,解放出来的人口耕种土地,废弃的铁钱和无用的佛器则铸造成新币来年推行,可以彻底解决掉梁国的钱荒和铁钱支付一空后的国库空虚。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萧衍第二次的“赎身钱”并没有从同泰寺运入铸币司,而铜、锌、锡等原材料也没有就位,铸币之事就只能暂时停摆。
铁钱入了同泰寺就不可能再被运出了,梁国重新回归了无钱可用的局面,现在市面上公认可用的货币是粮食和铜币。
在铸币暂时停滞之处,陶弘景就当机立断,让所有人连夜逃出京城、回返茅山,紧闭门户。
现在粮食就是钱,拥有最多粮食的人就最有话语权,甚至可以任意操纵物价、囤积居奇。
而拥有最多粮食的是什么人?
是佛寺和各地庄园主、豪族高门。
他们一旦品尝到了任意操纵物价和市场的好处,就不会再希望健全的货币制度回到梁国。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铸造新币的道门和铸币司官员就有了危险。
一旦道门消失,这世上没有人会铸造新币之法,铜、铁资源被几次折腾几近枯竭,很长一段时间会货币混乱。
这些事情祝英台想不明白,但陶弘景作为活了这么久的人瑞,却很快就推演了出来,自然要趁着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时及时自救。
所以就在佛门刚刚提出“捐献粮食”时,在建康的道士们就全体消失了。
由于陶弘景名望太大,而且道门还为救治太子尽心尽力,萧统在后期完全是靠祝英台一己之力苟延残喘,甚至陶弘景还下山让太子安乐无痛苦的去了,萧纲对道门还有一丝香火之情。
当他知道道门离开后只以为他们是担心佛门大兴会影响到他们,提前回山了,并没有派人追赶,也没有为难他们。
至于还“出家”在同泰寺的萧衍,好似被所有人遗忘了。
梁国的官员和百姓们已经被皇帝的两次出家闹得鸡犬不宁,就犹如烽火戏诸侯之举一般,隐隐已经生出了厌恶之情。
每一次皇帝的出家都伴随着空库的空虚、朝堂的震荡,上次皇帝出家还直接导致了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子萧统出家,提起这位年老开始昏聩的皇帝,其实很多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敬爱。
作为支持萧纲的一党,自然也不愿皇帝还俗打破现在一片平稳的局面。
至于作为儿子的萧纲,只是下意识的回避“父皇出家”这件事。
离开父皇钳制的这些日子,他已经渐渐品尝到了把控权力的滋味,可以任意调动军队、官员的快感就犹如最好的奖赏,彻底征服了这位一直屈从于父兄之下的皇子之心。
而他与东宫成功的平息了佛门之乱后,也获得了而从上到下的交口称赞,这让他飘飘然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真以为自己是什么“尧舜在世”、有“父兄遗风”的有为皇子了。
“父皇现在年纪大了,又心软又糊涂,就让他在寺中休养吧。”
有时候,萧纲甚至会这么想。
“我是长子,皇位就该是我的。等到我能彻底掌握了朝中大局,再去同泰寺请父皇赐我皇位,父皇为了梁国大业,应当不会反对……”
他没敢想如果反对怎么办。
现在朝中文武百官都支持他,他虽没有国君之名,却有国君之实,太子能监国,他最为最年长的长子监国又有什么关系?
反正,反正是父皇先出家、置国家于不顾为先的啊……
萧纲自我麻痹的很成功,东宫的官员们也自我麻痹的很成功,然而就在他们都以为尘埃已定之时,同泰寺中却有了变故。
“殿下,殿下,不好了!那逃跑的傅家二郎,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一支人马,杀入同泰寺了!”
第517章 临危受命
所有人都以为傅翙被关押后,傅歧得到消息,带着家丁护院护着家中族人跑了,毕竟傅翙曾是建康令,四门全由他的人马把守,他的家人要离开恐怕很是容易。
萧纲对追赶傅翙的儿子没怎么上心,众人都心知肚明傅翙是冤死的,作为当事人的萧纲总会心虚,何况他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才涉足政治争斗的新人,远没有自己的兄长萧综那么心狠手辣、容不得任何变数,所以一直是用软禁而非格杀来控制局面。
傅翙之子、道门诸人能离开,都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太子萧统也是这样“仁慈”的人,东宫官员也早习惯了萧统兄弟两人不合时宜的心软,虽然心中有些惋惜,却也不觉得一个建康令的儿子、才当了没几天的中书通事舍人,能翻起什么浪来。
他们却不知道傅歧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的没心没肺的纨绔子弟,那种顽劣豪爽的形象,只是用来掩饰他多年来参与“走私”的面具而已。
实际上,因为傅翙是建康令的关系,这几年来马文才在京中的产业和人手都是交由合伙人傅歧在代管,有建康令关系的打点、又和裴公手下的游侠是主从关系,京中也没有多少人不长眼敢得罪他们几人共同经营的产业。
说句不客气的话,凡是要在京中讨生活的三教九流、商贾工匠,都是在掌管京中东西两市经营、宫中私产进出的金部郎傅歧手下吃饭的,他的人脉关系,超出很多“高高在上”的官员想象。
因为家中有个丧夫的嫂子,傅歧为了避嫌早早就分府居住了,就连他自己的父亲傅翙,都不知道儿子在私底下鼓捣什么,只知道儿子交游广阔,家宅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进出,认识的人很杂。
傅歧和傅翙一样,从来没想过父亲会死。
被莫名其妙封了个“中书通事舍人”时,他其实根本不怎么高兴。
金部郎这种官其他人看不上,他却做的如鱼得水,这职位油水大又有实权,外面多少“兄弟”指着他吃饭,突然一下子变成了“中书通事舍人”这种在人精们眼皮子底下讨生活的“高官”,惫懒惯了的傅歧哪里能受得了?
但他也不是以前那个肆意任为的“二郎”了,兄长死了,父亲如果因为替皇帝背黑锅丢官,门第高下就全看他这个继承人的官职,皇帝会给他提前封官也是如此,不管他愿不愿意,为了家中的门第和子侄儿女们的出身,他都得应下这个官职。
傅翙被抓时,他早有准备,听从父亲的吩咐平安地送走了家中女眷,以免查抄佛寺时冲撞到家中的老弱妇孺,自己却留在了京中,秘密召集马文才在京中的人手和平时结交的商贾、游侠,注意着朝中的动静。
傅歧打点了好了狱卒,让父亲在牢中过的轻松愉快点,每天还有酒有菜,有铺盖有人洒扫,甚至有人熏屋子防蚊虫,他要等着皇帝顺利“还俗”,再去把父亲接出来。
谁知道再次相见,已经是天人永隔。
一夕之间,天翻地覆,谢、朱、陆三家直接被软禁,京外六营有五营将领被卸了官职,佛佞转身一变成了“为国护法”,铲除奸佞的傅翙却成了“叛逆”,人人喊打。
若不是家中寡嫂老母与年幼的侄儿只有他能倚靠,恐怕傅歧就要一咬牙做出什么过激之举了。
就在这个时候,在外接到傅歧匆匆秘密赶回的梁山伯入了京,通过裴家悄悄找到了傅歧,弄清楚了现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