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神秘区域
作者:雪骑      更新:2022-08-25 10:07      字数:2123
  只看何信轻轻地皱着眉头,随即点了点头:“从资料上来看,这里的玉含量的确很高,一座山下也许全都是经过千百年来变化养成的玉,蒋老,您的意思不会是想告诉我说,这玉山是你打算用来做航天飞机的燃料基地的地方吧?”
  “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无人机你让我看到了巨大的惊喜,那么航天飞机也是一样,其他的技术实际上早已经完备,甚至可以说超出米约诸国也只是时间问题,相信再继续优化几个月下去,想要实现这样的梦想一点都不困难,然而核心动力问题是关键,目前在航天科技史上,有的国家曾经成功造访了月球,有的则成功造访了火星,然而据icn的最新爆料,很显然这些新闻的背后还是有点古怪的,他们隐匿了大量的资料,并不公之于众,而且就连我们也要被蒙蔽,所以大力开展我国的航天史,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我们的目标也远非月球可以比拟。”
  众所周知,月球的位置距离地球最近,但这只是一个书面上简单的介绍,实际上,月球距离地球的直线距离是380万平方公里,意思就是说,想要完成从地球到达月球,所耗费的时间是大量的。
  而在除却月球之外,想要到达其他的星球进行勘探和采集的试验,那么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以地球和土星的距离来计算,大概要250光年,既以光的速度走上250年。
  如何缩短这样的距离,是每一个国家的航天领域的科学家都在不断地研究的事情,除却了速度之外,还要遵从宇宙默认的法则,一旦行驶速度过快,那么太空之中形成的静电阻力,将会使飞行器在天外爆炸。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曾经的米约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并且航天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因为从航天飞机被研发出来一直到不断地有人探索地球之外的世界,迄今为止已经有22位航天员成功去往天域之外,然而,成功并且活着的人,只有十二位。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比例,生存与死亡,往往是对半开,刨去各种因素来说是这样,但如果从域外返航,那么这样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死去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死于着陆。
  飞行器在最终返航时,大气层的高压和灼热的温度,是最为致命的,而着陆点往往选择在海洋上,过快的速度和坠落地所允许的偏差一旦超出了范围,后果则是致命的。
  曾经米约有一个科学家在进行最后的数值测定时,不小心将小数点后十几位错打了一个数字,导致那一次的航天事故的发生。
  因为,那个被送入太空去的航天员,已经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地球,只能在天域之外做一辈子的孤魂野鬼,唯有利用太空舱里的冰冻装置将自己冰冻起来,进入深度睡眠,等待着也许不知道是哪一批的航天员恰好碰到他,就可以营救,甚至是活着回来,但,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奢望,宇宙的浩瀚远远超出了每个人的想象之外,它究竟有多大,究竟有多么壮美,实际上这一点谁都不知道,只能依稀地从卫星和空间站传递回来的高清图片上发现一些端倪。
  蒋德海对航天科技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作为航天院的院长,蒋德海有权决定到底要如何研发航天飞机。
  因此,蒋德海语重心长地对着何信开口说道:“希望我刚才说的话你可以理解,我希望玉能够真的成为航天飞机的重要燃料,因为只要有玉,我们可以做大的事情就更多,得到的认知也就更为广泛,这十分有必要,何信,我们需要你!”
  随着蒋德海的一句话,何信顿时感觉有些不自在,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需要他人和被他人需要。
  在航天院,何信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看何信此时轻轻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您老想要去玉山进行实地考察?听说那里有野人出没,还有许多十分奇怪的东西,更有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你你还是坚持要去吗?”
  听完何信的话,蒋德海也是爽朗的笑了笑:“我这把老骨头已经见过了太多的惊涛骇浪和大是大非,既然这一生之中已经如此惊险,要是不去见识一下这玉山,也许老头子还会死不瞑目……”
  何信顿时打了一个哆嗦:“您打算什么时候出发?”
  只听见蒋德海语气十分严肃地开口说道:“准备两天,我们就立刻出发去玉山,要准备精准的勘测设备,并且也要现场挖掘玉,我也要看看这玉里头到底有什么玄机。”
  有什么玄机?这一点何信是不会向蒋德海透露的,毕竟,蒋德海是一个一心以科学为准绳和做人基准的人,看待事物自然也是以科学作为标准,但有许多事情用科学是解释不通的,比如何信的能力,比如这世界上存在着的那些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神奇事情。
  同样,蒋德海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深深地知道何信身上是带着神秘的,但他却不愿意去戳破这神秘感,对人刨根问底不是一个好习惯,等到时机到了,或许何信会亲自对他讲。
  玉山,位于滇南的最深处,这里可谓是猛兽的聚集地,千百年来这里就好似是一个天然乐土,让平常根本见不到的猛兽在这里栖息,同样,这里还有着可以证明着这个世界拥有过无数的史前文明和经历过大爆炸后产生的高等文明残骸。
  这里是科学家和探险者的天堂,有许多先辈都曾将自己的足迹遍布这里,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能力和科学水平还不够,因此未能解秘出更多的东西来,先辈们留下的资料和日记,也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回到办公室之后的蒋德海,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日记,这曾是他恩师的杰作。